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主办
简体中文 | English

研精覃思    学贯中外

教育无界 共启新局丨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 “开放·互鉴·融合: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表时间:2023-10-31 15:38

经国务院批准,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于2023102628日在京召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承办开放·互鉴·融合: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作为此次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于26日下午成功举办。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郭东明院士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王胜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教育部驻纽约留学服务中心原主任孙海明出席论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百所高校近500位国内外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创新一流教育资源等主题展开研讨,共商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探索未来全球教育的发展与合作。


wps1.png


1 “开放 互鉴 融合: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现场盛况

   郭东明副会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向出席研讨会的中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郭东明副会长表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中国教育界在进行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全国性组织,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去年5月,协会正式启动了交叉学科国际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旨在为中国高校提供更多支持,以加速推进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wps2.png

(图2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郭东明发表致辞)

方军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各种瓶颈问题及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因此坚持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加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是应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关键路径。他期待借此契机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围绕主题分享真知灼见,建言献策,共同谋划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wps3.png

(图3 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发表致辞)

Part1:嘉宾演讲,精彩回顾

主旨报告特邀联合国前副秘书长Fabrizio Hochschild先生,他以自身在联合国工作三十余年的经历为例,强调了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推动教育创新方面的关键性。他表示,全球高校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自身不断变化环境。对此,他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尽可能地了解全球化知识,进一步更新传统教学方法;二是在学术上互学互鉴,共同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三是全球高校责任为应对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Fabrizio Hochschild期待着更多的中国青年能够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以“‘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从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角度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在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Nick Rawlins共享其观点,在过去应对新冠疫情挑战期间,全球高校已经意识到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做出改变,才能应对全球急剧的变化和接踵而至的挑战。全球大学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促进国际合作——这将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方向。

主题报告环节,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兼教务管理处处长陈省平围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主题,分享了中山大学在科研攻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陈省平指出,科学创新尤其是大中型科学创新受到社会文化、学术环境和个人特质的共同影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同时关注这三方面的因素。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Gunther Roland分享了麻省理工学院在交叉学科联合教学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提到,高等教育机构在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为推动跨文化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课程服务,能够打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被重视的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和互联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章俊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生态学解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围绕课程体系、科研实践、师生共同体及学术引领等方面介绍了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他认为,知识开放的时代,大学的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的改革发展不再是象牙塔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面向社会需要,打开大学的大门,跳出过去就教育谈教育的模式,联通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萧邦平作了《2023年“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年度报告》,汇报了在专注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国际顶尖学术教育资源以科研训练为核心,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全学科科研训练平台,培育跨学科交叉性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情况。并汇报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负责实施的交叉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wps4.png

(图4 嘉宾发言集锦

Part2:圆桌论坛,观点交锋

在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国外知名院校领导、专家教授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展开讨论。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Fabrizio Hochschild、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Gunther Roland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陈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副院长孙玉泉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向雄精彩对话,从不同视角为世界高等教育新形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wps5.png

(图5 圆桌论坛对话


wps6.png


此次研讨会通过专家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领与多所高校独具特色的实践案例,为与会来宾带来了一场理论加实践的饕餮盛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未来与国内外教育同仁携手并肩,聚焦国际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和新挑战,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更大的力量。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执行院长印凯及外交学院外事办主任马新宇主持。

wps7.png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100031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市复兴门南大街天银大厦9层
京ICP备19008076号-1
研修学院公众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