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主办
简体中文 | English

研精覃思    学贯中外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发表时间:2022-08-23 10:21

一、项目背景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针对国内高等教育机构所设立的,旨在培育杰出人才的项目。该计划遵循国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并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即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一流企业的科学家以及顶级国际组织的专家到国内高校讲授课程、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将跨学科课程学习、学科交叉的科研实训以及与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高校加速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顶尖创新人才。

二、合作机构

高等院校及相关机构。   

三、项目目标

拔尖计划致力于利用海外顶尖教授资源和课程研究方向的优势,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科研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独特的科研训练机制,系统性地组织世界顶尖名校的知名教授指导我国高校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该计划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以促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2023年启动以来,拔尖计划已成功引入来自QS排名前30高校、美国综合排名前20高校、英国G5高校等海外顶尖高校的130名教授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基本覆盖了当前理工及人文社科等重点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0所国内高校参与了拔尖计划,其中双一流高校的比例超过50%。累计近十万名学生学习了拔尖计划线上课程,已产出科研论文总数超千篇,其中SCI/SSCI论文超过50篇。

四、项目优势

1. 创新性,聚焦前沿课题与革新教学模式

课程紧扣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关键科研议题,以解决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跨越传统学科边界,构建起科研思维体系。

2. 国际化,链接并引进全球顶级学术资源

项目长期合作教授超400位,涵盖美国常春藤盟校、英国G5等世界一流高校。课程全程采用英文授课与国际评估标准,助力我国高校接入可持续、可认证、可展示的国际学术合作网络。

3. 科教融合,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一体化

采用科研基础训练课程+进阶科研实训双阶段体系,学生将在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项完整科研课题,贯穿基础知识学习、科研方法训练到高阶研究能力培养,支撑高校构建科研育人体系。

4. 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打通科研与实践链路

引入来自微软、谷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知名国际企业、组织和机构的科研实践导师,将高校科研训练与产业实际问题相连接,打造具有转化潜力与应用导向的科研路径,并推动成果落地。

五、项目对象

高校本科及研究生在读学生。

六、项目内容

1. 阶段一:科研基础训练课程

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由海外教授亲自直播授课、中文同步翻译、助教课后答疑等环节组成,帮助学生掌握教授所研究的细分科研领域的前沿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数据文献检索与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等基本科研素养。课程为期12周,均包含专业知识拓展以及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基础两部分。

1)专业知识拓展

由其授课教授负责课纲与教学设计,全程采用英文授课。教授将围绕该研究方向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展开启发式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方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普林斯顿大学金融数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分析、哈佛大学心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牛津大学经济学、剑桥大学数据科学等热门前沿学科。

课时安排:2025年度秋季学期和2026年度春季学期课程均包括教授授课32课时,助教辅导22课时,授课时长54课时,另外集中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统考。

2)科研策略与论文写作基础

由来自藤校或G5级别英美顶尖院校、拥有丰富论文教学经验的专业写作导师,针对论文写作的信息检索、结构框架、文献引用、发表规范等基本能力内容展开讲解,训练学生的英文学术写作思维,提升科研素养与写作能力。

课程方向:文商或理工两个方向

课时安排:16课时

2. 阶段二:进阶科研实训

完成第一阶段课程且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优先录取至第二阶段,由科研专题课程同一教授全程亲自指导,学生将系统参与从论文开题到答辩的完整研究过程,合作完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七、组织实施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组织实施。

八、申报与实施路径

申报时间:每年10月前可申报秋季学期课程;每年3月前可申报春季学期课程。

实施路径:

阶段一(科研基础训练课程)

选课时间:每年9月下旬;次年2月下旬

上课时间:秋季学期10-12月;春季学期3-5

阶段二(进阶科研实训)

每年7-8月(上海、广州、新加坡三地校区)。

九、联系方式

人:刘玉、王慧杰

联系电话:010-83988188/18514298130

电子邮箱:HEC@ciei.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2号楼


附件:2025-2026学年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申报表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京ICP备19008076号-1
研修学院公众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688号